当日个耳畔悲啼犹自绕,泣血荒郊。不提防今日天涯两飘萧,落魄,落魄。
- (2010-11-15 03:11:29)
第七齣(及原稿一原稿二) 补叙
我记得很清楚,最初那一稿发到国学数典论坛的时候就是写到这里,那个时候如果没有徽容姐姐、大水的支持,我都不知道还会不会这样一路披荆斩棘地走过来。当然了,国学数典也成了我一次次修改的动力,因为公开的发出来了,既然给人看,就不能能让人笑了去。到了如今,动力,或者说压力,当然已经不止于此了。
现在我还停留在这里。回首这三年来,我清清楚楚看到自己的进步。我始终觉得我的进展太慢了,所以才会有昆曲社的那一幕才会使我几乎丧失信心,好在有大水和高凉的话,后来又有汪兄,我便跌跌撞撞走了下来。
说到底还是那句话:我知道我在进步。
故事
这一齣的故事很简单,入夜两个人分别被月色吸引,巧遇。但是这一齣在我看来极其重要,整个故事的起因便是因为二人相爱,二人的相爱正是在这里,所以我极力希望营造一个唯美、春心漾动的氛围,碍于笔力,我没有做到我最希望达到的效果,但是我竭尽全力了。
引子
只有原稿一用了引子,当时就是读了几首诗词然后就开始凑韵,现在看来可以发现第一支【霜天晓角】有一半文理不通。第二支【霜天晓角】倒是一直出奇的满意,所以原稿二和修改稿都尽力的保持着原来的文字和意思,但是总觉得不如原来。
联套/曲牌
联套变了N次。
原稿一(基本是最初稿)用的【念奴娇序】四加【古轮台】二。《南北词简谱》说念奴娇序:“此调音节极高,传奇中皆用作同场大曲。”显然是不适合这里的,这一出里情绪虽然有变化,但是总体是以安静为主的。
原稿二用的【一江风】,这个曲牌最初选的时候居然觉得一点问题没有,于是很认真的写了起来,中间因为出国,耽误了很久,再看的时候就越来越觉得不对劲,怎么说呢,这个曲牌的连用无法撑起一个生旦对儿戏的场面,总之就是这个曲牌用在这里越想越别扭。
修改稿用了六支【懒画眉】两支古轮台。先说说我的想法,用曲牌叠用的办法解决这一出在节奏上比较灵活些,所以这里我一直以来都倾向于曲牌叠用,可以说是我偷懒吧。再有就是从《琴挑》一折用的【懒画眉】来看,前两支作引子,后两支叙事,且曲情细腻。以下引用汪兄的说法(我道行太浅啊~)“【南吕】【懒画眉】倒是很通用的,可细腻可急促可静雅可繁场,曲子可塑性很强”“这种晚上的情景 男女相思的,两个人懒画眉一般不出错,一个人则【商调】【二郎神】【集贤宾】 +XXX”
【懒画眉】写的时候发现很诡异,因为这个曲牌几乎所有作者都是句句用韵,然后我就无法区分到底那几句是一起的,尤其琴挑的四支,几乎每一支最后一句都是脱开的。感觉古人写的【懒画眉】,很少有两句之间联系特别大的,都是一句一个事儿,但是整体有一个支撑。后来听汪兄说前两句是一个乐段,后三句是一个乐段,于是我在第五支的时候在第二句之后插入了念白。
刚才回翻聊天记录,又看到那个煞音什么的,头疼,唉!
据汪兄说,【古轮台】的曲情是有些心理上的紧张的。曲情这个东西我实在不知道怎么去确定,尤其这个这么诡异的总结。根据前人文字去总结有时不那么靠得住,我希望能够去根据音乐确定曲情,不过这对我来说很有难度,只能尽量去学、去试试吧。
事实上根据我前面博客的记录可知,修改稿的联套也是一次次的在变化。
起初的想法在现在看来十分的不对劲(见《第七齣曲牌(考虑中)》)。【玉芙蓉】是正宫调的曲牌,我总觉得有种悲壮的感觉,但是这感觉从何而来我却记不清了,可能是《八阳》吧。另外据汪兄说:正宫的曲子还有缠绵庄重的感觉。其实这个我应该是知道的,因为确实查到很多【玉芙蓉】都是“缠绵庄重”的,只是原来对于曲情的认识太浅,以为曲情只有悲喜两种,现在才渐渐打破了这个局限的认识,开始重新认识何为曲情。扯远了,扯回来。不管是悲或者缠绵庄重,显然都是不适合我这里的。
再说【排歌】,这个曲牌我觉得跟【一江风】有相似的地方,不是能够撑起重要场次重要情节的曲牌,似乎都是走个过场赶个路什么的用的。
另外,当初不想用【懒画眉】的原因是:下一齣原本用的是四支【懒画眉】,如果这里用了,下一齣必然要改。不过现在这个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下一齣即使不换曲牌,也是必然要改的了。
这一次变动之后,联套确定为【懒画眉】六,【梁州序】四/二,【尾声】(见《第七齣曲牌(最终确定)》)。【梁州序】据《南北词简谱》说:“此调声极美婉,宜用在排场安静处,《琵琶·赏荷》用作同场大曲,微嫌不称也。”那么这是很适合我这里情况的一支曲子。舍弃的原因很简单:我原来用的【古轮台】,既然【古轮台】可以,那么我就懒得大动干戈的重新写了~hiahiahia~~~
曾经犹豫过是用六支【懒画眉】还是四支【懒画眉】两支【赚】,最终选择了前者,原因是庚亭韵平声仄声可用的字都不少,【懒画眉】每句只有一个仄声,南吕【赚】则全是平声韵,有一个就比没有强啊。
用韵
庚亭韵
我感觉这个韵比较适合韵脚平声仄声都有且平韵稍多的联套,尤其像我这种尽量追求婉约风格的,很多字可以用。
当然,再宽的韵我用来用去还是没有字,囧。
曲文
原稿一怎么说呢,三年前的文字,现在读起来虽然有很多地方感觉挺不错,但是也有很多地方不忍卒读,感觉不错的在后面两稿都尽量保留了,毕竟这一齣的感情基调一直没变。
可惜很多细腻的情思在逐渐雕琢的过程中够给磨没了,那时候我高二,正好与女主人公同岁,为了找感觉,晚上放学在校园里转了老半天,拿了抄着曲谱的纸,边走边写。那时候正是与南方暮春差不多的天气差不多的温度,空气里有一种潮湿的、清冷的感觉,那种冷也是很特别的,是春天的感觉。我自己一个人,尽量寻找人少的地方,看着满地的树影,一面做着程灵玉,一面做着白恂英,那种感觉那种经历恐怕以后都找不到了。我的印象特别深,以前一直不理解《西厢记》“夜凉苔径滑,露珠儿湿透了凌波袜”一句,不理解露水怎么有那样大的威力,但是那天回到寝室,一摸那张纸,完全被露水打透了。
当我重新写这一齣的时候,我所做的就是尽量回忆那一天晚上的感觉。
原稿二如果不是联套有那么大的问题,我肯定就沿着这个写下去了。写这个的时候特别在状态,尤其后面程看到白那种吃惊的感觉,我当时写到这的时候觉得心里一震,像真的被吓到似的,心慌,然后渐渐平静下来,顺着剧情,惴惴的想:这个人我好像认识。
原稿二几支曲子可以说倾注了我当时的全部心血,最让我觉得可惜的就是“怕梨花,白到伤心,明日成飘零。尽已铺苔径。”一句。这句是受到张先“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和纳兰“晶帘一片伤心白”的启发。
下面说修改稿。
第一支【懒画】眉我着力于程灵玉的无端烦闷,就如牡丹亭游园,杜丽娘的“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有点堆砌意象吧,不过这些意象是有内在联系的,最后的“何处人间堪寄情”是想起了李煜的“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限于平仄,用的不那么自然。
另外,“自取玉钗剔烛明”一句我还是不大托底,玉钗真能剔烛么?不会烧坏掉么?即便不会烧坏,沾上蜡烛燃烧出的黑黑的东西,不是也看难看?找了一圈,找到一首张祜的《赠内人》:“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唯看宿燕窠。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原稿二的“玉兽沉香冷”也是这个问题。去故宫网站找了一圈,别说,还真有一件青玉天鸡薰炉,那么我认为玉是耐热的吧。
第二支【懒画眉】最大的疑问便是伽蓝能不能代指尼庵,在数典问了一圈,没有结果,《渊鉴类函》说是想找,可是看起来也太累了,找了一页半,没找到,放弃。暂且认为可以吧。
第三支【懒画眉】就是化用了原稿一的第二支【霜天晓角】,觉得效果不如原来。前两句说明为什么半夜跑出来,后三句说半夜跑出来看到什么了。
关于“交颈双鸳兰渚瞑”一句,我原本是化用的“沙上并禽池上暝”一句,写修改稿的时候才发现我一直以来对这一句的理解就是不对的,我一直以为这句的意思是沙上并禽在池上睡觉,后来发现此暝非彼瞑,意思完全不同。百度之,发现这句的意思是沙上并禽、池上昏暝。即便是瞑,也没有睡觉的意思,那就当我是由合眼引申成睡觉了吧。。。
第四支【懒画眉】最满意的就是“年年欲把心肠硬,犹怕见春残随落英”的感觉,虽然文字未必好。前面三句又在堆砌意象了。信步亭皋数春星,是两句词的合体:“遥夜亭皋闲信步”和“忽疑君到,漆灯风飐,痴数春星”,很喜欢的两首词,李煜与纳兰,我最喜欢的两位词人。树影依墙风月清,我一直想把风月两个字换掉,因为这一齣一直在不停的提这两个字,总觉得自己辞穷,而且我确实是辞穷。“檐前谁曳护花铃”这句逻辑有点问题,檐前的该是惊鸟铃,那就姑且认为这是指檐前树上挂的护花铃吧,嘻嘻。
第五支,对应原稿二第五支【一江风】,满意程度远不如原稿二那仅写出来的三句。第一句还在观景,到第二句忽然看见剑光闪动,纷霏本来是形容雨雪的,我觉得比用纷飞好。下面三句从我把这个故事写成小说起就没变过的东西,哈哈,当年的小说就是写到这里夭折的,现在回想只有这一处觉得用小说比用戏曲表达的清楚。隐约记得原来写的是:程灵玉自觉虽是深闺弱质,此时胸中却起了万丈豪情。(忽然想起来小说好像还没扔,好像跟日记一起放在国内了~)。
第六支【懒画眉】最头疼了,尤其第一句,试想白恂英一惊之下,一转头忽然看到绝世美女的感觉,这种惊艳的感觉,我第一个想起的就是《西厢记》中的“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觉得这一句表达的太到位了,可惜我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起初想用“初放幽兰艳且清”,是《花月痕》中一句话:“痴珠从那月光灯影瞧着秋痕,真似一枝初放的兰花,葳蕤窈窕,极清中露出极艳来。”不过要是这么用,为了押韵,只能把艳放在前面,这么一来总觉得太轻薄了,思量再三没有用。不过现在的似乎太平淡了,也有可能跟我自从到美国之后对诗词剧本就不大有感觉有关,好在最近隐约又找到点感觉。
后面两支【古轮台】就是因为完全没有才思所以偷懒,最满意的也是原来写的两句“玉体不安,寸心似病”,合头用合前就更是偷懒了。
【尾声】前两句是改编原稿一,最后一句想了好久,写罢“好梦由来最易醒”的时候还很满意并且兴奋的掷笔而起,过一会儿想想觉得这句怎么这么熟悉呢,再过一会儿仔细想想好像在《花月痕》里看过这一句,一查,悲剧了,我居然平白无故抄了杜采秋一句诗……
总体来说吧,这一齣磨得太多了,感情磨没了,写的时候就没激情,现在写补叙更没激情。啊!我可以去死了!!!
上下场诗
程灵玉上场诗是我自己写的,我写诗总是没味道,写五言尤其没味道,前两年被人说“通篇语熟”的毛病到如今也没改,说到底还是太懒,不肯炼字(我倒是觉得衍生那首比这首好,见《夜行》)。白恂英上场诗用的是钱起《春夜过长孙绎别业》前四句,全诗为:“佳期难再得,清夜此云林。带竹新泉冷,穿花片月深。含毫凝逸思,酌水话幽心。不觉星河转,山枝惊曙禽。”怎么说呢,跟我这整出的风格好像不是特别搭,好像整出都是那种很绵软很郁热的感觉,到了这四句一下有种清峻的感觉。
下场诗首次尝试集唐,集死我了……我看以后还是自己写吧。“门径萧萧长绿苔(无名氏),何因相顾两裴回(白居易)。相逢相笑尽如梦(刘禹锡),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第二句第三句表意有点重复,不过我实在不想继续找下去了T_T
念白
第一段念白我记得原来挺有感觉的,高二出去找感觉那天之前在教室本来没什么感觉,看了自己写这段念白,居然一下子就找到感觉了,大概那天晚上的景致跟我在剧本中的设置实在太符合了吧。这次写的时候就没有那个激情,所以索性少动。不同者中间插了一段把梅香支走了,要不实在说不过去(支走了也不大说得过去,哈哈)。然后说推窗一望,插了一小段骈文,对偶大概要成为我永远的心病了……汪兄对这一小段的评价是:“我读这几句的时候,觉得这小姐的脖子很快,一会儿上一会儿下的。”本来是因为原来选的曲子可以有几句用在这里赞叹月色,改的时候就下意识认为这里一定要说点什么,于是写了这一小段;后来再想,似乎只赞叹一句“好月色也”也很好,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既然这一小段并不讨巧,以后修改的时候干脆删去好了。
第二段白恂英独白暂时比较满意。至于说暮春是不是还有料峭春寒,我觉得还是有的,即便到了夏天晚上露水一打也挺冷的。
【懒画眉】【古轮台】中间的一段是两个人感情最微妙的时候,大体满意,生的第二次没话找话还要再弄得合情合理一些才好,现在的似乎还是有点莽撞。
最后一段念白我想表达一种兴尽悲来的感情,这种感情我是常常有的,尤其回忆以前一些事情,总觉得好多事情以后都不会再有了,就一下子很悲伤。
其他
1.一直没有激情,太要命了
2.越写越觉得自己诗词功底太差
3.关于程灵玉的性格有时间还要另写一篇
4.补叙可算写完了,趁着这两天有点感觉,进军第八齣
5.某个说要回我邮件的家伙,现在我不仅第七齣写完了,连补叙都写完了,我怎么一个字也没看到啊?
悲摧的一天
晚上没睡好,看牙回来在地铁上断断续续睡了一路。
下地铁之后跑去图书馆,找红楼梦以及相关书籍。
本来我是不愿意看相关书籍的,诗词也好小说也好,有个注就够了,赏析纯粹多余,不过这次时间实在是太紧,靠自己理解实在来不及了。
图书馆检索好像改版了,callnumber不见了,于是只能找大分类,去小说分类,找了半天,看到了一大票西游记,一小票水浒传以及三五本三国,就是没见红楼梦。刚想转移书架,防火警报居然响了——今天防火演习。。。。所有人都被赶出图书馆。我一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进去,干脆就去附近的牛肉面吃饭。摘了眼镜很开心的吃到一半啊,赫然看见汤里漂着一个黑色的东西,起初以为是碎花椒什么的,又吃了一口觉得不放心,拢眼神一看,隐约看到上面有深浅相间的条纹,似乎还看到腿了赶紧戴上眼镜,进而确定这是一只虫子
抻着苦瓜脸拿去找老板,没收钱,然后我迅速冲出面馆,本来想在旁边买俩包子当晚饭也忘了。。。
回到图书馆下定决心从第一排开始找,好在这到底是美国的图书馆,中文书籍也就是七八排架子吧。,更顺利的是红楼梦等一大堆早期白话小说都在第一架的角落里,当我欣喜若狂的打开眼前的红楼梦时,一盆冷水从上泼下——台湾出的,繁体竖排继续搜寻,找到一个人民文学的,但是只有下册。。。。只有下册对我来说跟没有一样啊。。。。于是抱起这两本三民书局出版的红楼,然后我发现这两本书跟人民文学的那两本厚度差不多,怎么会这么重啊。。。。一回头,看见对面架子上有徐朔方校注长生殿和王季思校注西厢记,顺手拿了来,也是繁体竖排
接着去找研究红楼梦的书,好像是第四排架子吧,居然只有三个格子。。。我记得市图红学方面的书有整个一个架子。好吧,忽略数量,拿了一大堆,挑出MS有用的,其余MS没用的放回去,于是我从图书馆借走了7本书:红楼梦上下,长生殿,西厢记,名家图说林黛玉,周思源看红楼,读红楼梦随笔。。。。意外收获:看到昆曲日记和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对了,还有金瓶梅,这本在市图、学府书城都死活找不到的古典名著。
回家的路上我就在想啊,幸亏图书馆这方面的书不多,要不我就要趴下了,这几本书怎么会这么重啊然后我又觉得啊,这种文学名著还是要精读一下的,用到的地方太多,临时抱佛脚总不是个办法啊。然后我又在想啊,幸亏有花月痕打个底子,要不我连抱佛脚都没法抱。。。。
本来以为悲摧已经告一段落了,回家之后发现半碗面根本没吃饱,于是添了一个八宝粥,然后开始连网,死活就连不上了,背了会单词睡了一觉,继续连,还是连不上,一直到快七点,终于连上了,习惯性打开qq,再次悲摧了,俩流氓打起来了
流氓打架不要紧,怎么偏偏在这个关键时刻打起来了呢
最终发现我这个破系统也不是完全没好处,流氓打架是通过安全组件打的,我这个破系统跟TX的安全组件根本不兼容,所以根本没有影响。。。。
写在二十岁生日
原本我以为有很多话要说的,因为二十岁于我的思想中几乎是一道分水岭的感觉,可是由于短期内目标太过明确,所以我几乎没有感觉。
11月5号考托福,然后等成绩。如果过了,谢天谢地,那么接下来在美术老师回来之前,继续准备英语应付另一个考试,还有努力学习弥补上半学期的亏空,顺便把第八齣搞定;如果没过,马上报名下一考试,所有活动延期。
还有个稍长期的目标,我现在总是觉得以前关于格律方面的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于是至少需要重读《曲律》《闲情偶寄》《顾曲麈谈》,如果我能理解的话,重读《昆曲的音乐与填词》,因为这一本第一遍读根本没读懂。新增的还要读《螾庐曲谈》《昆曲格律》,能读懂的话读一遍《昆曲曲牌及套数范例集(北套)》(南套没处找去),假期能回国的话至少要先把《缀白裘》买了,还有钱的话就把《六十种曲》也买了,怎么带过来是个问题。
在纽约逛书店
早听老师说过BroadwayNYU附近有个超大的旧书店,昨天恰好在豆瓣又看到有人提供了具体位置:E12st和Broadway交口,名字是StrandBookstore,今天又正好去Chinatown,于是顺路逛了过去。
很久没去过书店了,法拉盛的中文书店挺让我失望,之后就再没逛过书店,今天也是第一次逛外国书店,感觉超好。
一走过去就看到外面露天摆了一圈书架子,赫然写着一块钱一本(当然是用英文写~)我粗看了一眼,就走进去。一进去发现这个书店真是大的要死,两大排展示桌,其余全是相隔不到一米的通天书架,我估计要将近三米高,满满的全是书,几乎没有空位,拿了一本书再插回去就要费好大力气,种类齐全分类详细,并没有我老师说的那样一个大麻袋自己进去翻(那样也挺有意思,不过对于我这个英文根本不过关的人来说就没有意思了,想想都可怕。。)。似乎都是旧书,但是很多书看起来还很新。折扣一般在五折以下,甚至有二、三折的。格局跟图书馆很像,但是分类更细致、更容易找,区域大分类,书架小分类,小分类后书还是太多的就再按字母分类,很难想象这样庞大的工程是如何做得这么出色的。
但是这个书店逛得我很纠结,原因还是我英语不好且对于英语文化并不了解。这次由于是临时决定逛过去的,我连个电子词典也没带。逛的时候能感觉到里面也有很多的书、很多的小说是比较垃圾那种,但是我却判断不出,并且我无法通过书名去判断里面的内容,甚至分类的单词我还有看不懂的。所以呢,当我决定要在外面一块一本的那些里随便挑一本的时候,发现根本无从下手,犹豫许久终于空手而归。
等到不这么忙了,就抽一天再去逛逛,找一本差不多的小说和差不多的专业书籍,是时候我该去了解了解自己的专业了。
希望未来不远,我能回到那个两天读一本书的日子。
货比货
连听了好几部短篇评书了,心里自然有个比较。
康熙私访一听就不是传统书,干巴巴的,原来听连丽如的就觉得没什么意思,我以为是因为我不喜欢连丽如,这次又听李菁的,从头到尾听下来,还是一样的感觉,人物性格不丰满不说,逻辑上的纰漏也不少,印象最深的就是阁老王希(音写)闯宫,还下了挺大决心,整得跟真事儿似的,智商有问题吧?
再有黄三太杨香武一班人那个奴颜婢膝的相儿,我顶不得意。
接着听的是王玥波的素秋。素秋前阵子听过刘立福的,听过王玥波又看了聊斋原文。原文中似乎仅以素秋为线索,并没有把素秋当做主人公一样着墨,素秋的性格特点不是太清楚,或者说由于俞恂九和俞谨庵的性格太鲜明了,素秋反而淡化掉了。聊斋粗略看了几篇,似乎都是样,不知道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聊斋的小说是对事不对人。
王玥波的处理是俞恂九和素秋并重,刘立福的处理是俞恂九、俞谨庵、素秋并重。刘立福说的很细致,我偏就喜欢这样细致的。尤其到后面素秋与周生,刘立福的还是很耐听,王玥波的就稍显无趣,结尾甚至还有点仓促的感觉。反正我发现我就是喜欢刘立福。
王玥波这段聊斋应该是在崇文书馆的录音,感觉现场气氛远不如宣南,台上台下都放不开似的,尤其台下,抖个包袱好像都没什么人笑。或者这是电台录音,做过什么处理也未可知。
再下来听的是殷文硕的君臣斗,听到7、8回就开始觉得实在听不下去了,硬撑着听到十一回,决定彻底放弃。故事情节很无趣,一点经不起推敲,感觉就是下层百姓在YY皇帝大臣。这刘墉塑造的绝不可爱,乾隆智商也显然不够且精神多少有点问题,至于和珅,痴傻呆乜太过了些,。殷文硕的声音把某一句摘出来,真像刘宝瑞,可惜只有皮毛不见筋骨。嗓音也许确实相像,但最不该很做作地去学刘宝瑞有些地方的“结巴”,并且放大化。殷文硕基本每两句就要结巴一次,这谁听谁受得了啊。
放弃了君臣斗之后,现在听的是宣南08年初的大话关云长,还是王玥波说的有意思,哈哈
接听云萝公主
美术老师要回国,飞机上想找点评书听,我把刘立福赞得天花乱坠,然后就在P3里随便找了一段给他听,他一听竟然很不喜欢,说刘立福音色不好,节奏也不好。
我后来听了一下,那一段确实很无聊,故事就很无聊,寡淡的很。可是向下听去,那真是精彩的一回,聊斋原著的故事很散乱,到后面可弃的地方似乎也没什么出彩的地方,偏偏刘立福就把后面说的跟前面一样的精彩,我真是越来越喜欢他了。掰开揉碎,细细的说,细水长流,就像小火煲汤,味道慢慢的就炖进去了,听得我舒服极了。
再说聊斋原著,我觉得这个故事时间拖得太长了,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太少了。刘立福也说,这个书有三个书胆,前面是袁大用,中间是云萝公主,后面则是安可弃。可是这三个书胆有什么联系呢?袁大用跟安大业有关系,安大业跟云萝公主有关系,袁大用跟云萝公主一点关系没有;安大业和可弃有关系,云萝公主和可弃几乎没关系,更不要说可弃和袁大用了。所以贯穿全书的人只有安大业,可是安大业在三段里都是配角,甚至到了可弃这段,他很早就死了。我觉得这个故事真是失败死了,纵然前一段很精彩,后一段也很精彩,可是前一段和后一段实在是没什么联系,若是拆成两个故事,或是把主角换成安大业,可能要好得多。
再说美术老师,他说自己听评书对故事情节等等一概没有太高要求,但是说书人的音色语调一定要好,所以他只喜欢单田芳,于是我决心一定要把别的说书人推介给他,于是下一堂课带了王玥波的大隋唐,他听了一段,说很喜欢,就决定听这个了。希望他能够开始关注音色语调以外的东西,他说“听评书落泪,替古人担忧”很荒唐,我希望他听过之后能够知道,这不荒唐,不能让听众“替古人担忧”,是说书人的无能。
浣溪沙
花开未肯似年年,
诗心词意总阑珊,
向谁寄取薛涛笺?
最叹剑琴残梦碎,
不忧悲喜路人观,
但为庭月暂留连。
好容易挤出一首,还是那个怪怪的味道,唉~愁人哪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补叙
趁着我觉得这篇不那么差的时候,赶紧发上来。
话说这是一个豆腐渣工程,算【收尾】一共16支曲子,用时两天,支思齐微合用,似乎有一处平仄不对。鸿飞曾经建议:反正学校也没人懂,写成长短句就得了。我死活不肯。
时间这么紧也不是我想的,这是文学社的任务,他们找我我又不好推脱,恰好一直想写写杜十娘,就这样写了。
此豆腐渣工程于第二天晚间完工时,特在我寝举行了小型剪彩活动。
书归正文。
我想写杜十娘的原因是我看了三言二拍,真正沉江的部分就是草草带过,立时觉得不爽,又看了京剧荀派的本子,在一夜五更上花了很大功夫,沉江处依旧很潦草。于是我就想,要是我写的话,一定要让杜十娘当着李甲,把百宝箱里的东西一层一层开、一件一件数,然后数过一层就扔一层,拿小刀子一点一点剜李甲的心。
于是乎,我从黎明开始写,就是京剧《杜十娘》一夜五更的后半部分,然后把杜十娘梳妆写的比较详细,我觉得那个时候应该是杜十娘最痛苦的时候。之后孙富上场,杜十娘先骂孙富,没想到李甲却帮着孙富说话,于是矛头指向李甲,后面的沉箱一层一支曲子,杜十娘一来是豁出去了,二来不是十分重财帛的人,故此开箱的时候,用的都是比较轻蔑的口吻,也是为讽刺李甲:那一千两银子你就当了什么似的。
第一层是平常珠宝首饰,第二层的金箫玉管是杜十娘在自喻(于我本人来说堪称一语成谶,当然这是后话),第三层用了小说原文中的东西,第四层用的则是《牡丹亭·谒遇》。
最后的尾声文字不通顺。
因为写得太快,很多地方都是文字迁就格律,这一直是我最不满意的地方,一直觉得不好不好,可是今天偶然在一看,觉得我写的似乎也不错,哈哈。
另:我写了两个短篇,都说是单折杂剧,其实都是按照传奇的感觉写的,只不过北曲的曲谱网上比较好找罢了。
【单折杂剧】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正宫】【端正好】(正旦扮杜十娘上,唱)雪初收,
风声唳,
恨满怀、愁怨谁知。
蛾眉蹙损哭无泪,
竟夜终无寐。
(白)不会风流莫妄谈,单单情字费人参。若将情字能参透,唤作风流也不惭。妾身,杜十娘,原是教坊部色、风尘之女,久欲从良。恰有监生李甲李公子,与俺一双两好,情投意合。俺因见他忠厚至诚,对俺也十分有情,便将终身托付与他。无奈鸨儿百般刁难,幸有恩人柳遇春,俺夫妻才得周全。谁料今日,公子回来郁郁不乐,是俺再三追问,他才说明了真情。他竟以千金之价,将十娘的终身卖与了孙富那厮(泣科)(内作风声科)(旦冷科)俺十娘,好生命苦也。(唱)
【滚绣球】枉自许明珠暗投,
无奈遭惨摧,
愿把个、知心人儿寻觅,
效鸳鸯、风雨同栖。
原只说夫妇唱随,
岂料他、寡恩无义,
觑得咱、平康女子恁轻微。
两年情义千金价,
错付痴心悔不及,
到头来惨惨凄凄。
(白)我身边宝物,尽皆无价,孙富千金何足道哉。若俺与公子言明,何愁俺二人不重修旧好。(向内叫科)啊,公……(猛然惊觉科)哎呀!杜十娘啊,杜十娘,你好糊涂也!(唱)
【叨叨令】俺不过平康教坊青楼妓,
仗庞儿俊俏作些肮脏生意,
及至咱年老容光退,
山盟海誓谁还记?
兀的不痛杀人也么哥,
兀的不苦杀人也么哥,
到此时悔也无多益。
【脱布衫】叹只叹、托付人非,
恨只恨、奸佞相欺,
怨只怨、十娘运数奇,
问只问、弄人上苍是何意?!
(白)想俺杜十娘,再恋人间,也是无益。不如趁那孙富前来之时,将二人痛骂一番,沉江自尽!我就是这个主意!(内打四更科)(旦惊科)(悲科)已是四更了,俺与公子便要分别了……(怒科)杜十娘!李甲既如此待你,你还有什么舍不下的!(唱)
【小梁州】收拾起精神莫复悲,
自绾愁丝。
余情断了展愁眉,
揾了伤心泪,
莫教人察觉咱彻夜苦啼悲。
【幺篇】换头匆匆介且绾就抛家髻,
洗去残妆、免得相疑。
此刻间,
有甚值惧畏,
更不需声声叹息,
咱漫自整罗衣。
(正末扮李甲上)十娘,天光已亮,孙兄便要来迎娶了,卿可梳洗起来。(旦)还请公子将妾的妆台取了上来。今日之妆,乃迎新送旧,非比寻常,妾要仔细梳洗。(末喜科)好、好、好!贤卿少待。(末下)(旦叹科)(唱)
【上小楼】窥见他喜孜孜,
笑颜相对。
闪得咱无限凄惶,
似怀抱着坚冰,
不由得心意如寒灰。
(白)罢!(唱)
他既无情,
不念旧恩,
咱何必再言恩义,
倒弗如、断恩割义!
(白)俺想古来的美人呵(唱)
【幺篇】换头燕子楼,
野草衰。
纵是女史薛涛,
浣花清溪,
早已荒颓。
自古红颜,
一抔土泥,
半多憔悴,
俺十娘、不过如是!
(末捧妆台上)十娘,妆台在此。(旦)且请放下。(旦对镜坐科)待俺梳洗起来(唱)
【满庭芳】菱花似水,
则待匀了粉面,
染了远山眉。
沉檀轻注樱桃启,
莫亏杀咱一代名姬。
明月坠、着于耳际,
金步摇、脑后拖垂。
乌云髻,
花钿翠绮,
堪教百花低。
(丑扮孙富引杂扮随从上)(丑向杂耳语科)(杂过船科)李公子,我家公子候了多时了。(旦)待妾亲自去见他!(旦出舱科)(丑惊科)哎呀!真个是天仙下世!(向旦揖科)小娘子,孙富有礼。(旦怒科)贼子!(唱)
【快活三】患难夫妻被你生生拆离,
你断人恩爱阴险何极!
神明天地尽皆知,
岂教你小人得志!
(末)十娘,孙兄处处为俺着想,卿岂可如此说来。(旦)李甲!(唱)
【朝天子】俺椟中玉璧,
君全然未知,
枉费咱一片痴心意。
白金千两有何奇。
(末)若无这千两白金,俺如何与父母交待?(旦唱)
怎料你惑于非议?!
白首之盟,
途中遭弃,
(末)俺也十分无奈。(旦)今日呵(唱)
俺便作个恁般明白怨鬼!
冷寂,
惨凄,
(白)须教君开开眼界!(唱)
此时便开箱出视。
(白)君可将妾的妆台抬了过来。(末抬妆台放于旦旁科)(旦取钥匙开箱科)你来看!(取第一层下科)(唱)
【四边静】尽皆是明珰珠翠,
数载风尘所聚集。
你看这明珠熠熠,
神光瑶珮,
翠钿宝石,
百金为价何须愧!
(向水中抛科)(末惊科)(旦)些许物件,何足道哉!(取第二层下科)(唱)
【耍孩儿】此一箱金箫玉管长盈尺,
曾伴咱歌舞徘徊。
这金管暖了朱唇,
玉箫纤手相持。
桃花扇底风歌尽,
杨柳楼头月舞低。
纵拚却玉沉珠碎,
彩云易散,
免被凌欺。
(向水中抛科)(末)十娘,俺与卿重做夫妻如何?(旦冷笑科)李甲,你再来看,这第三层呵。(取第三层下科)(唱)
【二煞】则见这光耀眼,
勉强算得奇,
紫金古玉琉璃器。
水晶翡翠金如意,
玛瑙珊瑚碧玉玑。
纵难得、亦不须怜惜,
总不过万金相值。
(向水中抛科)(末拦科)不要扔了!(旦向旁推末科)(取第四层科)第四层呵——(唱)
【一煞】无俗物,
几人识,
照乘良玉西昆秘。
金丹煮海几盈把,
径寸明珠掩日辉。
千金如何易,
倾城倾国,
算可珍希。
(欲向水中抛科)(末前抱旦科)十娘,我那妻!(旦怒科)呀呀啐!哪个是你的妻!今当众目,开箱而视,使君知区区千金,未为难事。今众人各有耳目,共作证明:妾不负郎君,郎君自负妾耳!(挣脱科)(唱)
【收尾】痴情女儿负义郎,
如今始信及。
红颜薄命终身地,
将这七魄三魂付流水!
(旦抱匣投水科)(末、丑大惊科)(散场科)
题目 李子先负心舍恩义
正名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