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寄语信音通,久旷问离踪。双雁几回飞去,差池未与相逢。
天才破晓,抱衾拥枕,听遍松风。休道梦中不见,元来梦也成空。
平安寄语信音通,久旷问离踪。双雁几回飞去,差池未与相逢。
天才破晓,抱衾拥枕,听遍松风。休道梦中不见,元来梦也成空。
“板式”的含义有三种:板眼类型,节奏类型,一支曲牌的板数及板位分布。
板的类型有三种:头板、腰板、截板。头板又名“迎头板”,初启声即下,工尺谱中的表示符号为“、”;腰板又名“掣板”,字半下,表示符号为“└─”。截板又名“底板”,声尽而下,表示符号为“—”。(以下工尺谱片段均来自《集成曲谱》)
· 例一(既是字尾又是句尾)
· 例二(仅是字尾而非句尾)
眼的类型有两大类:中眼、小眼。如果节奏类型是一板一眼,则只有中眼没有小眼;如果是一板三眼,第二眼称为中眼,第一、第三眼称为小眼,中眼前的小眼称为“头眼”,中眼后的小眼称为“末眼”。中眼和小眼根据位置不同,又分别又正眼、侧眼之分,其符号及使用情况见下表:
中眼 | 正眼 | 。 | 音初 |
侧眼 | △ | 音半 | |
小眼 | 正眼 | · | 音初,但用于头眼或末眼 |
侧眼 | └ | 音半,但用于头眼或末眼 |
我们依旧用工尺谱举例,下图中,“中”代表中眼,“小”代表小眼,“头”代表头眼,“末”代表末眼,“正”代表正眼,“侧”代表侧眼。
乍暖乍寒天气,似嗔似喜心情。黄花黄叶正飘零,秋雨秋风不定。
欲语欲休先叹,梦迷梦断残更。旧踪旧事偶来惊,离恨离歌独省。
乱按:没有写成顺口溜就是胜利【嘀咕:是胜利了吧?
乱按:风闻微博欲推前台实名,作已经被温水烫死的蛤蟆呱呱叫两首
露下寒蛩不是春,林乌深树起飞频。鸡鸣函谷初长夜,无计桃源可避秦。
烟生劫火年复年,狡兔三窠难瓦全。已是天涯羁旅客,焦桐不复许张弦。
故园寂寞何堪访,水也无涯,思也无涯,从此浮生处处家。
秋来断绝衡阳雁,月影枝斜,高树蝉哗,絮语分明已隔纱。
回到具体的曲牌【懒画眉】,由曲牌前缀【南南吕宫过曲】,我们可以得知:
【懒画眉】是南曲,具备南曲的一系列特征。
【懒画眉】属于南吕宫,南吕宫之曲牌笛色一般是凡字调或六字调。而【懒画眉】所用笛色一般是六字调。
【懒画眉】是过曲,而且【懒画眉】之前一般不用引子,它本身具备引子的作用。
——南南吕宫[过曲]
“过曲”是南曲曲牌分类中的一种。
南曲曲牌分三类:引子,过曲,尾声。引子古称“慢词”,是脚色登场首曲。引子后面跟的就是过曲;过曲古称“近词”,是一套曲子的主体部分。尾声则用于一套曲子的结尾。
北曲没有引子、过曲的分别,除尾声/煞尾之外,通称为“只曲”。
· 引子[1]
引子的板式用散板,节奏比较自由;只在每句末尾下一截板,表示一句结束。引子也没有复杂的旋律,通常是吟唱。
引子可干唱可用笛和,即伴奏可有可无。如《牡丹亭·游园》中的【南商调引子】【绕池游】即有伴奏,而《玉簪记·问病》中的【南南吕宫引子】【一剪梅】则是没有伴奏的干唱。
引子不入套。依旧以《牡丹亭·游园》为例,《游园》用了一支引子【绕池游】,接四支过曲【步步娇】【醉扶归】【皂罗袍】【好姐姐】,四支过曲紧密相连,而引子换成其他曲牌亦无不可。《燕子笺·拾笺》也用了这四支一套,引子则用了【番卜算】。
更有甚者,引子可以不唱全。比如【南黄钟宫引子】【玩仙灯】,《钦定曲谱》所载定格为七句(如下图),而《琵琶记·李旺回话》一折中,只唱了两句:“【玩仙灯】门外有人声,是谁来喧哗闹炒?”
一出戏中,一人不能用多个引子,但多人可合用一引。如《牡丹亭·游园》中旦角杜丽娘和贴旦春香合用了一支【绕池游】:
〔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琵琶记·风木余恨》中则更加能够体现不惟引子、也是南曲的特点,生角蔡伯喈,旦角赵五娘和贴旦牛小姐分唱、合唱了一支引子:
【南双调引子】【梅花引】〔生〕伤心满目故人疏,看郊墟,尽荒芜。〔旦、贴〕惟有青山,添得个坟墓。〔合〕恸哭无声长夜晓,问泉下有人还听得无。
有些特定的引子,还可以作为尾声,用于情绪悲伤之处,并且不再按照正常的引子使用。常见的有:【临江仙】【鹧鸪天】和【哭相思】。
最后要说明的是,引子虽然是是脚色登场首曲,但脚色上场却不一定要用引子。有些曲牌之前例不用引子,或者说这些曲牌本身可以代替引子的作用,比如【懒画眉】【一江风】之类。另外还有一类过曲名为“冲场曲”,多为净丑使用,节奏较快,净丑上场时唱,用以代替引子。
北曲虽然没有引子,但每套的前一或二曲,通常用散板,可以认为具有引子的性质。
· 过曲
引子和尾声仅在这一部分涉及较多,本文其他部分几乎都在阐述过曲相关的概念,所以曲律上不再赘述了,不妨在这里介绍一些南曲曲牌的来源[2]
以上仅是南曲曲牌来源中的一部分,已经可以看出其来源之复杂。
· 尾声/煞尾
不论南曲北曲,一套曲子结尾所用的曲调皆可以称为“尾声”,北曲也将其称为“煞尾”。为了以示区别,我们将南曲的“尾声”称为【尾声】,而将北曲相应的部分称为【煞尾】。
[南]尾声
尾声又称【余文】【余音】【意不尽】【情不断】,一般分为三句,共有十二板,所以又名【十二时】。如《牡丹亭·惊梦》的尾声如下图所示,文字上方的红色标记即是板位。而尾声入套,也就是说一套曲子是否使用尾声,一般是固定的。
[北]煞尾
北曲【煞尾】比南曲【尾声】更加严格而复杂,每个宫调的【煞尾】格律都有特定数种,【随煞】【赚煞】【鸳鸯煞】【尾声】,其长短、名称不一而足。只曲与相应【煞尾】犯调(合成一曲)用作煞尾的情况也非常常见,如【离亭宴煞】。吴梅先生在《南北词简谱》之北词谱部分,有较为详细的罗列和分析。
[1] 参考《戏文概论》P168形式第五 第二章 第二节
[2] 以下例子均出自:王国维撰;叶长海导读. 宋元戏曲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12.P109 第十四章 南戏之渊源及时代;戏文概论 P32源委第二 第二章第三节
——南[南吕宫]过曲
【南吕宫】是昆曲宫调之一。昆曲中将南北曲常用宫调总称为“九宫”,或称“五宫四调”,“具体指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以及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此外,南曲尚有少量曲牌属于道宫、小石调、羽调,北曲尚有少量曲牌属于般涉调。”[1]南曲还有“仙吕入双调”,吴梅《南北词简谱》将其并入双调。
“宫调”一词, 牵涉甚广,可以说是一个数百年来争论不休的概念。以我的乐律、乐理知识,不要说自己阐述,连读别家论述也不能全懂。在我看来,音乐上的宫调如何产生、发展、变化等等,如果不是有意研究,其实不必了解太深。
仅就昆曲来说,我们不妨将“宫调”理解为曲牌的一种习惯上的分类方式:隶属同一宫调的曲牌,笛色大致相同,声情类似;而同一套数里的曲牌,大多属于同一个宫调。
[1] 昆曲辞典P471 “宫调”、“九宫”
——[南]南吕宫过曲
我们在音乐上仅作简单介绍,并不深入,下面来看曲牌前缀“南南吕宫过曲”中各元素的含义。这一前缀含有三部分:南、南吕宫、过曲。
昆曲分南曲、北曲,以南曲为主,这里的第一个字“南”即是南曲的简称,如果曲牌属于北曲,则用“北”字,如北曲【梁州第七】就属于【北南吕宫】。
吴梅先生在《顾曲麈谈》 中谈到南北曲时,将其在音乐风格上的直观差异描述为“北主刚劲,南主柔媚;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1]。这些差异,其实与南北曲的历史源流有关。
· 南曲
昆曲中的南曲继承自南戏。南戏,又名戏文、南词,起源并盛行于宋,起初流行于南方,后遍布全国。明代南戏有四大声腔: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到了嘉靖年间,昆山腔经魏良辅等人改良,“尽洗乖声,别开堂奥。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2],称为“水磨调”,也就是昆曲。
南曲承袭了南戏的特点:使用五声音阶,上尺工六五,没有乙、凡二音(即简谱12356,没有47二音);排场十分自由,曲子可由角色独唱、合唱、分唱;字声与诗词一样,分为平、上、去、入四声。
· 北曲
与南曲相对的北曲,来自杂剧。杂剧起源于金,盛行于元,以北方大都(即北京)为中心,影响广泛。到了明代,魏良辅在张野塘等人的协助下,将流行于北方的杂剧的音乐和唱法引入了昆曲。
相对地,北曲的特点是使用七声音阶,上尺工凡六五乙(即简谱1234567);继承杂剧的体式,一套曲子一般由同一人独唱到底;因北方方言的流变,音韵上只保留了平、上、去三声,原本的入声字则派入三声。
因为南北曲来自于不同的系统,它们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我们会在后来的介绍中陆续提及。
[1] 吴梅撰;江巨荣导读. 顾曲麈谈 中国戏曲概论.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05.P3 第一章 原曲
[2] 钱南扬编著. 戏文概论 谜史. 北京:中华书局, 2009.11. P56 引《度曲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