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黄嫩绿到窗前,东风料峭寒。惜春休待春老,满地熟榆钱。
樱带雨,李飘残,海棠妍。梨花成阵,秾桃又放,不似当年。
鹅黄嫩绿到窗前,东风料峭寒。惜春休待春老,满地熟榆钱。
樱带雨,李飘残,海棠妍。梨花成阵,秾桃又放,不似当年。
小结(二)
我们再来看【懒画眉】这支具体的曲牌。下面两图,图一是笔者填曲时,在岳麓书社版《康熙曲谱》上标注的板位和批注,图二是《昆曲曲牌及套数范例集·南套》总结的【懒画眉】之格律(词式范本)。
图一:
图二:
【懒画眉】每句正字分别有77757字,正字的平仄规则如二图中所示,每一句句末都应押韵。【懒画眉】的板位如图一中红笔标记(按:因做批注时追求美观,第二句“寡”字上的截板实际应在上句末“烦”字上),或图二中平仄上方的标记;节奏类型是一板三眼加赠板。图一中的不加框小字即是衬字,不在格律要求内,在实际创作中,可以根据板位的疏密适当添加衬字。
至此,我们就可以看懂格律谱,并以之为依据,参照曲韵进行创作了。那么下面的问题是:为何一支曲牌的平仄一定是如格律谱规定那样的?
我们先来听一听上文反复提及的三支【懒画眉】例曲音频。
《玉簪记·琴挑》【懒画眉】by蔡正仁
《琵琶记·赏荷》【懒画眉】by北京昆曲研习社曲友
《牡丹亭·寻梦》【懒画眉】by龚隐雷
衬字[1]
衬字是指曲牌规定字数(正字)以外所增加的字,在词中仅偶尔出现,在曲中则为常态。衬字的大量应用使得曲文的灵活性较诗词大大提高。总体来说,衬字多用虚词,大多出现在一句的前半,用于句首或句间,不能用在句末或词末。
衬字并不是随意添加的,是否能加衬字、能加多少衬字,取决于板位的疏密。如果板位间距较近,就可以适当添加衬字,如果板位间距较远,就不宜再加衬字了。
南曲的板位是固定的,衬字不占板位,所以哪里可以加衬字,哪里不能加,要格外注意。比如【桂枝香】,前两句都是四字句,板位均落在第一字第四字上,【桂枝香】的节奏类型主要是一板三眼加赠板,那么第一句末尾到第二句开头,就有了足足一板,也就是八拍子的间隔,这样一来,第二句开头处就可以很从容的加上几个衬字了。再比如【皂罗袍】的曲谱正格,第一句六字、第二句五字,板位落在第一句第二字、第五字和第二句第四字上,而【皂罗袍】的节奏形式主要是一板三眼不加赠板,那么从第一句句末到第二句第四字,四个字只占了一板即四拍子的间隔。【皂罗袍】属于南曲,不应唱得过于急促,那么皂罗袍第二句的句首就不太适合加衬字。而即便是板位较密的地方,由于南曲自身特点的限制,也不宜加过多的衬字,所以南曲有“衬不过三”的说法。
北曲则不然,前文说过,北曲的板位、板数可以根据衬字的多寡而有所移动、增加,且衬字也可以占板位,所以北曲添加衬字较为随意,甚至有一句中衬字字数多于正字的情况出现。
[1] 参考《中国曲学大辞典》及《顾曲麈谈》
汉语的音节有声母、韵母之分,诗词歌赋句末(偶亦在句中)用同一韵母的字,可以使声韵和谐,称为押韵。这些押韵的字则称为韵脚。古人将韵母相同的字归在一起,形成了韵部;再按照韵部不同编排成字典,就成了韵书。
韵部的划分随时代变化有所不同,总体来说趋于合并。宋人整理的《广韵》分二百零六韵,创作诗词常用的《平水韵》分一百零六韵。到了昆曲,最常用/最有名气的韵书当属《中原音韵》和《韵学骊珠》。
《中原音韵》[1]
元周德清撰,成书于泰定元年(1324)。全书分二卷,前卷为韵书,后卷为附论《正语作词起例》。韵书的部分是作者根据元曲作品,以北方官话为准编列的,共分十九韵部,每个韵部用两个字标目,首创“平分阴阳,入派三声”的做法。每个韵部都分阴平、阳平、上、去四部分,并将入声分派到阳平、上、去三声,变更了《切韵》以来的体例,为北曲押韵建立了依准。另一方面,由于南曲韵书成书较晚,《中原音韵》实际上有很长一段时间也是戏文、传奇作者创作南曲的押韵依据,并一直持续到清朝乾隆年间。本书附论部分的《正语作词起例》对长期以来曲家作曲、填词,演员演唱、正音也发挥了一定影响。
《中原音韵》韵部划分如下:
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
《韵学骊珠》[2]
又名《曲韵骊珠》。清沈乘麐著,乾隆五十七年(l792)编成。以《中州全韵》为底本,参以《中原音韵》和《洪武正韵》。本书将《中原音韵》中的齐微、鱼模两韵各分为二,又将入声单独立韵八部,共二十九韵。每个韵部取阴平、阳平第一字(入声韵取阴入、阳入第一字)为韵目,并在入声韵下依次注明某字北曲读作何音,使南、北曲韵联袂合璧。平、去、入三声各分阴阳两类,上声则为“阴阳通用”。又以反切注音,标出喉、舌、牙、齿、唇五音及其清浊。此书一出,不但在当时深受曲坛重视,也成为了后世曲界填曲、研习的重要工具书之一。
《韵学骊珠》韵部划分如下:
上卷
东同,江阳,支时,机微,灰回,居鱼,姑模,皆来,真文,干寒,欢桓
下卷
天田,萧豪,歌罗,家麻,车蛇,庚亭,鸠侯,侵寻,监咸,纤廉
入声
屋读,恤律,质直,拍陌,约略,曷跋,豁达,屑辙
在曲中,韵脚的位置是固定的,平仄谱中会予以标注。如前【懒画眉】共五句,每句都须押韵。再如【宜春令】共八句,其中12468句须押韵,357句则不用。应当押韵而没有用相应韵部里的字,叫做“失韵”。
北曲一折内,如非特殊情况,通常只用一韵。南曲在早期用韵相对随意,常有一两支曲子辄换韵的情况;后来受到北曲的影响,一些理论家号召作者使用南曲时也一折内一韵到底。但南曲特点究竟不同于北曲,一折内是否换韵,还要看联套的规律和作者的意愿。
[1]参考《中国昆剧大辞典》、《昆曲辞典》
[2] 同上
四声[1]
汉语中有四声的区别。古汉语及部分方言中,以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为四声。根据清浊不同,四声又分别有阴阳之分,如阴平、阳平、阴上、阳上等。现代普通话中,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符号如下表:
— | / | ∨ | ╲ |
阴平 | 阳平 | 上声 | 去声 |
四声是根据某字发音的不同调值以及调值波动情况划分的。如果把调值的高低及波动情况形象化,现代北京音、苏州音、河南音的字调当如下图所示:
四声的区别,使汉语语调自身具备了一定音乐性。歌唱时若想四声不错乱,不至产生歧义,就需要将音乐的曲调与字的四声调值波动配合起来,即“依字行腔”。
具体到昆曲,这样将曲调与字调配合起来的行腔被称为“腔格”。昆曲的字音兼具苏州音与河南音的特点(王守泰先生认为也受到了北京音的影响),其腔格特征也反映了这些特点。
腔格
平声:主要在于表现调形的平伏。阳平声字苏州音调形前平后扬的形式,也在南曲腔格中体现出来,但北曲阳平声腔格,就没有这一要求。腔头在乐调许可的情况下,阴平声应当选用音值较高的工尺,阳平声应当选用音值较低的工尺。
上声:既要体现上声字北京音调值低沉的特征,也要体现调形前低后扬的形式。在两方面不能兼顾的时候,首先要满足调值低沉的特征。虽然上声字的苏州音,还分为阴上和阳上,但在腔格中并不体现其特征。
去声:主要在于体现去声字调调形的波折,特别着重于工尺音值的升降波动、多变悦耳。去声字所配工尺的音值,并不是谱曲时所考虑的主要对象,但在乐调条件许可时,还是争取采用较高音值的工尺。
入声:
[1] 本节及下节“腔格”,均采用了王守泰先生《昆曲格律》(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06)中的观点。
*曲文上方红色符号表示板位,“、”表示头板,“|”表示截板。
**《牡丹亭·寻梦》之【懒画眉】,让过衬字,“撩”字上板,较样牌多一板。
从上面三例中可以看出,除了《牡丹亭·寻梦》之【懒画眉】板位、板数稍有变化,多了一板,如果不考虑衬字(蓝色字体),南曲中同一个曲牌的板位、板数是不变的。北曲在这方面则自由得多,北曲“字多而调促”,常会加许多衬字,故北曲中不仅板位可变,板数也常有增加。
昆曲的节奏类型分为以下几种: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流水板,散板。
一板三眼相当于简谱中的四拍子(4/4),一板一眼相当于二拍子(2/4);流水板则是有板无眼,相当于简谱中的一拍子(1/4)。总体来说,流水板节奏最快,其次一板一眼,一板三眼节奏最慢。散板的节奏相对自由,仅在每句末尾下一截板,表示一句结束。
下面是几种不同板式在工尺谱中的例子:
一板三眼
一板一眼
流水板
散板
赠板
前面“南北曲”一节提到过南曲的特点是“南主柔媚……字少而调缓”。在南曲中,一板三眼的速度仍然显得过快,不够婉转抒情,于是出现了“赠板”。
赠板即是将一板三眼的中眼变为另一板,原来的小眼(头眼、末眼)分别变为新的两板的中眼,这两板再分别另加小眼,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
一板三眼 | 中眼 → 板,小眼 → 中眼 | 加小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时为了区别,由原来一板三眼的中眼变化而成的板叫做“赠板”,原一板三眼的板被称作“正板”。如此一来,原来一板的长度就伸长了一倍,变为八拍子(8/4),但是板数仍然要计作一板。比如下图中,如果我们以第一个“潾”字上的正板为第一板,第二板就是“方”字上的正板,而不是第二个“潾”字上的赠板。
由于赠板是由中眼演化而来,故它的特点与中眼相同。中眼分为正眼和侧眼,分别下在音初音半;同样的,赠板分为头赠板和腰赠板,也分别下在音初和音半。头赠板用符号 × 来表示,腰赠板用 |× 表示。如下图。
同一曲牌的节奏类型是大致固定的。南曲中,引子都是散板;过曲如【懒画眉】牌是典型的慢曲、细曲,其节奏类型是一板三眼加赠板;【南商调过曲】【莺啼序】则为一板三眼可加赠可不加赠;【南仙吕过曲】【皂罗袍】例用一板三眼不加赠;【南南吕过曲】【节节高】用一板一眼;【扑灯蛾】、【普贤歌】一类则为典型快曲,用流水板,即有板无眼。
北曲没有引子、过曲之别,但北曲套数的首曲、第二曲也多用散板,从第二支或第三支曲子开始,转为一板三眼。如【北中吕】【粉蝶儿】、【醉春风】皆为全曲散板,【北中吕】【四边静】用一板一眼或一板三眼,【北双调】【梅花酒】用一板一眼……更多与节奏相关的话题,不妨留待联套部分再加以说明。
“板式”的含义有三种:板眼类型,节奏类型,一支曲牌的板数及板位分布。
板的类型有三种:头板、腰板、截板。头板又名“迎头板”,初启声即下,工尺谱中的表示符号为“、”;腰板又名“掣板”,字半下,表示符号为“└─”。截板又名“底板”,声尽而下,表示符号为“—”。
头板:红圈内即是头板
腰板:红圈内即是腰板
截板:红圈内即是截板
例一(既是字尾又是句尾)
例二(仅是字尾而非句尾)
眼的类型有两大类:中眼、小眼。如果节奏类型是一板一眼,则只有中眼没有小眼;如果是一板三眼,第二眼称为中眼,第一、第三眼称为小眼,中眼前的小眼称为“头眼”,中眼后的小眼称为“末眼”。中眼和小眼根据位置不同,又分别又正眼、侧眼之分,其符号及使用情况见下表:
中眼 | 正眼 | 。 | 音初 |
侧眼 | △ | 音半 | |
小眼 | 正眼 | · | 音初,但用于头眼或末眼 |
侧眼 | └ | 音半,但用于头眼或末眼 |
我们依旧用工尺谱举例,下图中,“中”代表中眼,“小”代表小眼,“头”代表头眼,“末”代表末眼,“正”代表正眼,“侧”代表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