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格律中的基本概念

5 南北曲(修订版)

目录

——[南]南吕宫过曲

我们在音乐上仅作简单介绍,并不深入,下面来看曲牌前缀“南南吕宫过曲”中各元素的含义。这一前缀含有三部分:南、南吕宫、过曲。

昆曲分南曲、北曲,以南曲为主,这里的第一个字“南”即是南曲的简称,如果曲牌属于北曲,则用“北”字,如北曲【梁州第七】就属于【北南吕宫】。

吴梅先生在《顾曲麈谈》 中谈到南北曲时,将其在音乐风格上的直观差异描述为“北主刚劲,南主柔媚;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1]。这些差异,其实与南北曲的历史源流有关。

· 南曲

昆曲中的南曲继承自南戏。南戏,又名戏文、南词,起源并盛行于宋,起初流行于南方,后遍布全国。明代南戏有四大声腔: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到了嘉靖年间,昆山腔经魏良辅等人改良,“尽洗乖声,别开堂奥。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2],称为“水磨调”,也就是昆曲。

南曲承袭了南戏的特点:使用五声音阶,上尺工六五,没有乙、凡二音(即简谱12356,没有47二音);排场十分自由,曲子可由角色独唱、合唱、分唱;字声与诗词一样,分为平、上、去、入四声。

· 北曲

与南曲相对的北曲,来自杂剧。杂剧起源于金,盛行于元,以北方大都(即北京)为中心,影响广泛。到了明代,魏良辅在张野塘等人的协助下,将流行于北方的杂剧的音乐和唱法引入了昆曲。

相对地,北曲的特点是使用七声音阶,上尺工凡六五乙(即简谱1234567);继承杂剧的体式,一套曲子一般由同一人独唱到底;因北方方言的流变,音韵上只保留了平、上、去三声,原本的入声字则派入三声。

因为南北曲来自于不同的系统,它们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我们会在后来的介绍中陆续提及。


[1] 吴梅撰;江巨荣导读. 顾曲麈谈 中国戏曲概论.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05.P3 第一章 原曲

[2] 钱南扬编著. 戏文概论 谜史. 北京:中华书局, 2009.11. P56 引《度曲须知》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