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梦迷蝶

此篇对昆曲联套有兴趣的可看看

联套

用这一套曲子属于误打误撞,当时是看到《题曲》所以用的。曲情方面我不大掌握得好,但觉得这套曲子是以平和细腻为主的,不喜不悲。写到这稿时恰又觉得若叫曲牌一个接一个,少用宾白,一路唱下去,是件很爽的事情。于是各支之间,都没有什么大段的宾白,以夹白为主。终于出了问题。

这一长套实际由两短套组成,即【桂枝香】四支或六支一短套,【长拍】、【短拍】、【尾声】一短套。一次偶然看到《振飞曲谱》,发现《题曲》【桂枝香】为小工调,至【长拍】,则转为凡字调了。进而回想以前曾看到的【桂枝香】、【长拍】、【短拍】、【尾声】组套,才发现这两短套是相对独立的,故事或情感有一定转折,中间一般会加【赚】或有长宾白。而我这套呢,【桂枝香】第四支与【长拍】紧密相连,感情一贯而下,【桂枝香】第三第四之间、【长拍】、【短拍】之间反而有小转折,自然就有问题了。

我自己还没达到能说好的高度,且看看别人怎么说,自然明了。

《昆曲格律》是用这一套作为变套的例子来分析的,很详细,摘录于下:

P262-266

4-11套数的实质和变套的形成

通过上面各节的讨论以及对本套的分析,关于套数的实

质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 套数中曲牌节奏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 套数中各曲牌的乐调是有联系的;

(3) 结合剧情转折的具体情况.套数的组成可以有变化。

……

关于第三点.我们值得对一些传统变套的形成经过加以探讨。现在就用第4-2节所提出的【桂枝香】,【长拍】,【短拍】变套对此点加以说明。

《螾庐曲谈》中指出【桂枝香】,【长拍】,【短拍】是一个传统套数。虽然这三支曲牌都隶属南【仙吕宫】,但就主腔关系上加以分析,这一套数是不能满足前述联套要求条件第(2)点的。那么为什么有不少传统传奇去采用这一变套呢?是否可据此来否定前述联套条件中的第 (2)点呢?只要对较多的填用【桂枝香】曲牌的传奇加以分析就可对这问题得到正确解答。

首先来探讨【桂枝香】曲牌重复前腔次数问题。可以发现【桂枝香】最古老的用法是三、四支连用。例如南戏中《牧羊记·小逼》连用四支,《荆钗记·议亲》连用三支。由主腔关系来看,这种一曲重复多次的组合形式是深合曲律的。因为【桂枝香】主腔非常鲜明,而又没有其它曲牌具有和它同一性的主腔,困此只有采用重复前腔多次的措施来取得套数乐调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由元末到明万历时期,【桂技香】的使用开始减少到两支连用,代表作品如《琵琶记》里的《愁配》、《赏荷》。到明末时期才开始出现减用到一支的例子。

随着【桂枝香】重复使用次数的减少,就出现以其它曲牌和【桂枝香】联结成套的例子。结合剧情的起伏转折,这些套数中有些是符合前述组合套数条件第(3)点的,有些则未必尽合。试检阅《六十种曲》和《集成曲谱》就可以发现包括有【桂枝香】在内的联套形式非常多。有许多并未成为定型,可能只在某一部传奇中出现过,我们现在只搜寻和《长拍》、《短拍》有关的一些传奇,因为这是比较定型的。删去可能包括的其它曲牌,和【桂枝香】、【长拍】、【短拍】有关的套数有以下四种形式:

(1)a型,【桂枝香】、【赚】、【长拍】、【短拍】。采用这种套数的有:《玉簪记·下第》、《鸾鎞记·仗侠》、《一捧雪·拜别》、《风筝误·逼婚》。

(2)b型,【桂枝香】、【赚】,下接其它曲牌。采用这种套数的有:《运甓记·封还》、《绣襦记·僦居》、《投梭记·拒奸》、《玉玦记·报信》、《义侠记·义释》、《飞丸记·飞稿》。

(3)c型,其它曲牌,下接【赚】、【长拍】、【短拍】。采用这种套数的有:《还魂记·移镇》、《四喜记·辞荣》、《种玉记·捷报》.《狮吼记·访友》。

(4)d型,【桂枝香】、【长拍】、【短拍】。采用这种套数的有。《红拂记·觅封》、《修箫谱·咏髻》、《疗妒羹·题曲》。

这四种套数虽然都已成为定型,但都是变套,在选用时应当特别注意。因为【长拍】和【短拍】的主腔虽然具有同一性,但与【桂柱香】的主腔形式绝不相同,甚至连结音规律都不同,笛色也可以更换。在特殊的剧情转折条件下使用a型套数是合适的,因为在【桂枝香】与【长拍】之间加入了一支【赚】。【赚】的作用我们已在第4-5节指出。【赚】是个具有特殊风格的过曲,既有引子的作用又起着衔接两个套数的作用。因此a型套数实际是两个本套通过【赚】的桥梁作用而结合着。本套之一是【桂枝香】重复前腔,也可能删减到只用一支,另一本套是[长拍】、【短拍】。所以只要【赚】使用得当,这一套数是深合曲律的。

同理,只要【赚】使用适当,那么b型套数和c型套数也是合律的。因为【赚】既然起着联系两个本套的作用,那么【赚】之后就不一定非用【长拍】、【短拍】不可,这样就形成了b型套数。或【赚】的前面不一定用【桂挂香】,这样就形成了c型套数。

至于d型套数则是把两个主腔毫无联结作用的本套结合在一起而构成的。因此若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套数来看则套性是非常脆弱的。这个d型套数的形成原因应当解释为由a型套数抽去【赚】的结果。前人使用这一套数是注意到剧情发展的。在最后一支【桂枝香】已结束接唱【长拍】的时候故事总是有转折的,因此【长拍】所用笛色都可以和【桂枝香】不同。例如在《红拂记·觅封》的故事中,所唱四支【桂枝香】是两个主角在家叙话,而【长拍】、【短拍】则是出门送别。《修箫谱·咏髻》的故事是两个主角谈今说古,由【桂枝香】转入【长拍】时改换了话题。《疗妒羹·题曲》的故事是主角阅书伤感,由【桂枝香】转入【长拍】时换读了一本书籍。由此可见这一【桂枝香】、【长拍】、【短拍】套的使用是有一定条件的。

(注:以上为OCR识别,大概还有错处,谁看出了就跟我说一声吧)

我的更多文章:

晓梦迷蝶

此篇主要是做一个记录,路过的可以忽略

这齣原来满意得要死,现在不满意得要死。

引子

贴、旦上场各用一支引子。

贴用【探春令】后半支,有点语无伦次,而且六字句写成两个三字句了(这种折腰断的句子我一向很头疼)。单就这一齣来说,这个引子没有什么必要,联系前一齣,我的目的是为了延长旦角两次出场的间隔。

旦角的引子很不满意,意象选取的不够好,我希望这支引子能为旦角的出场制造一个软绵绵的气氛,可惜不够美。

联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1d128d0100hqom.html

曲牌

【桂枝香】叠句,《钦定曲谱》“平平仄仄”,并说《琵琶记》“他每就里”,“就里”去上声,“妙”。而《南北词简谱》用“平平仄平”,并认为用“平平仄仄”“终不美听”,不知道哪种说法更好,估计是吴梅的。我用的是《钦定》,同第二齣,暂不修改。

【长拍】、【短拍】二谱所用曲也不同,我没有仔细对比不同之处。另外我要感叹:【长拍】的一个四字句全为上声,太折磨人了!

用韵

鸠候。

是因为“恨没个知音同赏游”一句定的韵。这个韵的字都还入诗,用起来却觉得艰难,大概是韵中涉及的意象太杂了吧,比如第四齣,“钩”、“绣”、“藕”这些字就用不上。

曲文

虽然这齣的联套有问题,但曲文我还是想要仔细说一说。

这齣反映的是我写东西最大的一个毛病:结构混乱。我写长调词就这样,经常写到一半就没话说了,词又不能转换话题,所以我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写出过一首像样的长调词。戏曲有宾白作掩护,多少好一些,只是我实在混乱得可以,宾白也不能全掩护。

不管怎么说,这一齣是真真切切有我自己的感情在的,虽然改了四稿,但感情还没有完全消失。第一次写的时候,我与女主人公同岁,现在我的女主人公若是见了我,恐怕也只好恭恭敬敬地叫一声“姐姐”了。

记得那时候我从外面摘了一朵花进教室,痴痴的看了一下午,当时真的觉得春天就在我的手里,于是就有了“春光一缕,春光一缕,提掇于手。春风迤逗。忒轻柔”几句,不过“轻柔”两个字看起来很别扭,可能是用词太现代了。后面两句几乎就是纯粹在凑平仄了,“钿”在这里应该读去声dian,我实在没词,又为了合律,只好理亏的叫它读阳平tian

第二支【桂枝香】如果不看宾白,根本就是哪跟哪都不挨着。这支曲子的文字我倒还基本满意,至少感觉不像上一支那么粗糙。“藏鸦烟柳”是出自周邦彦的“渐渐可藏鸦”,这首词但现在连词牌都没记住,就记住这么一句。“触波心微皱”一句自觉得很有感觉,柳触水面,皱的不仅仅是波心,还有人心,是一种说不好的感觉。“玉镜映水溪桥”算是凑平仄,实际语序应该是“溪桥映水如玉镜”,拱桥的桥洞映在水里,影子与桥洞本身形成一个圆形,像玉镜一样。“思悠悠。蓦见杨花漾,飞过数点愁。”大约是第一稿的句子。

第三支【桂枝香】我自我感觉十分良好,也是这几支曲子里保存第一稿最多的。从“潺湲绿水”开始,是我的得意之笔,写小姑娘的情思很到位:不是真正的思春,是一种自己也说不出的情感,就像杜丽娘的“没
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得彩云偏”。不过很诡异的是从第一稿开始,我写景总会不停的用到“柳”,不知是我太喜欢柳了(我认为没有柳的春天不叫春天,没有柳的秋天不叫秋天),还是心中的意象太缺乏了。

第四支十分的语无伦次,更甚于第二支。“荷钱”那里我用的总是比较心虚,我没有观察过荷花的生长周期,自然也就不知道这“青梅如豆”“藏鸦烟柳”的时节,是不是应该“荷钱数点”。后面“风送暗香盈袖”一句显得很突兀。其实我原本用的是“却早觉暗香盈袖”,是想到朱自清由桃花杏花梨花联想到桃杏梨的情景,便叫女主人公看到荷钱联想到荷花。只是这么一用自己实在觉得很奇怪,就改成现在这样了——实写“暗香盈袖”。其实现在这样也很别扭,就是我说的“突兀”。后面鸳鸯一段,是受了《玉簪记·秋江》的影响,恰好也让女主人公借着鸳鸯抒情——游春不思春,总是说不过去,哈哈!

【长拍】真是够长,我转得也过分。本来没想说“楼上美人”的,因为要凑四个上声字,搜肠刮肚了两天也只能想起“满眼柳影”四字,没办法,只好叫女主人公寻鸳鸯去,于是心随眼转:寻了鸳鸯,看到江楼,便想起楼上美人,又想到自己。丫鬟一问,她便把话说明了:“谁肯共怜落花否”。丫鬟再一转,我纯属无奈——实在写不出了。

【短拍】似乎还好,只是与前面风格不统一:由我自己的话,忽然转成套话了。奇怪的是我读这些没有新意的套话十分舒服……

【尾声】,这么短不能再不满意了,从第一稿到现在,尾声是唯一没有变过的。“很没个知音同赏游”似乎太赤裸裸了,在考虑是不是变成“旦背介”。

上下场诗

这八句没有一句是我自己的。上场诗是贾至的《春思》(我竟然很久以来一直认为是秦观的……),是从诗词鉴赏题上看来的,从一开始就觉得很适合这齣。下场诗是集朱淑真的诗,前两句出自《暮春三首(其三)》:“举杯无语送春归,分付东风欲去时。燕子楼台人寂寂,杨花庭院日熙熙。 枝头添翠莺先觉,叶底销红蝶未知。 诗卷酒杯新废却,闲愁消遗殢他谁?”后两句出自《春阴古律二首(其二)》:“陡觉湘裙剩带围,情怀常是被春欺。半檐落日飞花后,一阵轻寒微雨时。 幽谷想应莺出晚,旧巢却怪燕归迟。 间关几许伤怀处,悒悒柔情不自持。”

我一直很喜欢朱淑真,虽然借了她不少诗,但我还是偏爱她的《断肠词》,尤其“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一句。可惜她的集我并没读完,当时记了几首,也早忘了。

念白

这齣丫鬟的白很多,小姐的相对少。

前面梅香介绍小姐一段,是仿《牡丹亭》,借丫鬟之口把小姐详细介绍一番,使人不至于摸不着头脑。至于文字,我比对前面闺嘱满意多了,当然以后还会细细打磨。这一段有一点很奇怪的是,当我仿韵白念,念到“举止温柔”时,“柔”字总会要飘起来。

后面梅香问要不要启程这里我有些纠结,主要有些东西在我的设想中就是模棱两可的,旦角这里是该稳重些还是该活泼些呢?虽然旦角的整体性格我心里是有底的,不过这些细小之处我总怕把握不好,把她写得太“老”了或太小家子气了。

再后来的念白便是曲文碎片的粘合剂了,粘合剂效果虽然不错,只是碎片碎得实在严重了些。

尾声前的一段白口,纯粹是为了引出下文了:让灵玉上岸,下一齣的情节才展得开;让艄婆等在此,第八齣的情节才能顺理成章,不留罗烂。

不再细说,因为这出的念白除了头尾,恐怕以后都留不住。

其他

本来船家用的是艄翁,后来一想不好,还是用艄婆妥帖些。

修改方向

把长度缩短,缩短为现在的一半左右。那时不肯服输,偏要用些长套,现在早想通了:有多少文采便写多长,否则即便偶尔有精彩句子,总体也是索然无味。我想要把这六支曲子的东西压缩成四支左右,应该还是可看的。

我的更多文章:

晓梦迷蝶

【南仙吕宫引子】【探春令】(贴上)劝东风末急吹春透

则试问花知否

画堂燕双宿,日长蝴蝶飞。我,梅香,程府丫环,小姐贴身侍婢。若说我家小姐,品貌当得“无双”二字,恰似瑶台仙子下凡一般。她还诗书遍览,女工尽习,举止温柔,待人宽厚。老爷膝下,单生一女,爱如掌上明珠,未肯轻易许人。哎呀呀,也不知到时是哪位佳公子,这般好命,娶了她去。(笑介)如今么,奉了老爷夫人之命,我主仆往恩慧庵进香还愿,正好游玩。嗯,看诸事收拾停当,我不免请小姐出来。有请小姐——

【剑器令】(旦上)春思上妆楼

镇日里莺啼长昼

自开帘慵慵对镜

游丝欲遣闲愁

(贴)小姐,你看: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旦)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贴)小姐,都安停当了,启程么?(旦)自然。(贴)小姐请。(二人行介,出门介,合)

【南仙吕宫过曲】【桂枝香】青梅如豆

弄喉双双莺友

雨过石路无尘

屣印苍苔消瘦

(贴向鬼门折花,递与旦介,旦拈花介)

春光一缕

春光一缕

提掇于手

春风迤逗

忒轻柔

(贴与旦簪花介,合)

借取春一片

飞临玉钿头

(贴)行至到水边。(旦)

【前腔】藏鸦烟柳

波心微皱

玉镜映水溪桥

深院笛声如漏

(贴)小姐,听那旁摇橹之声,由远及近。

(旦)声声欸乃

声声欸乃

(贴)是一只画舸,委实好看。

(旦)是谁家踏春携酒

是谁家诗文茗斗

思悠悠

蓦见杨花漾

飞过数点愁

(贴)来此已是渡口。船家哪里?(丑扮艄婆摇船上)梅香姐,敢莫是小姐来了么?(贴)正是,块来搭跳么。(丑搭跳介,旦、贴上船介,丑见旦介)小姐站稳(开船介,旦)真个是烟雨江南,好风景也

【前腔】晨风拂袖

罗衣轻透

(贴)出来忒早,江上烟雾,还未散尽。

(旦)小舟似履浮云

雾笼低垂杨柳

潺湲绿水

潺湲绿水

溅溅如旧

觑着咱芳心相逗

淡烟幽

却怎情思乱

由人满面羞

(丑)小姐,已出了城了。(旦环顾介)呀,好山呵,好水呵!梅香,我原觉园林之中,已是美景非常,只是那些景致,与此相比,何值一文?(贴)便是。

【前腔】(旦)望不尽波粼山秀

听几处笙歌遥奏

(内起筝声介,旦)

画船乍起银筝

总似催春消瘦

(贴)这水中荷钱,好生可爱。

(旦)荷钱数点

荷钱数点

风送暗香盈袖

(内作鸟飞介,旦惊介)

扑苏声骤

(丑)小姐莫惊,那是一对鸳鸯飞过。

(旦)待凝眸

果然一对鸳鸯起

(贴)落在那边了。(旦)低声些。

(低唱)莫惊了双栖比翼俦

(自语介)唉,这一对鸳鸯,怎不羡煞人也。(贴与丑随意答话介,旦背介)

【长拍】风雨何妨

风雨何妨

仙家应慕

偕老白头执手

(贴)咦,那鸳鸯又往哪里去了?(旦寻介)

难寻鸳侣

满眼柳影

觅萍踪望极江楼

(叹介)那楼上美人,怕也多是所托非人,红颜薄命。

空羡并禽游

贮玉壶红泪

雾绡湿透

(贴)小姐,好好游春,怎么郁郁不乐?(旦)梅香,

锦瑟年华尽蹙损

春去远付东流

谁肯共怜花否

(贴)小姐,不要伤心。

看浮萍荇藻

渡鹤银鸥

(旦沉吟不语介,贴指介)小姐,那岸边大桃树,开了一树桃花。小姐,你前日不是还教了我一首诗,其中有(想介)哦,“人面桃花相映红”之句。(旦笑介)胡闹!(望介)只是那一树桃花,真真可爱得紧喏

【短拍】蝶影留连

蝶影留连

(内风起介,旦)

东风可恼

引飞红瓣瓣波流

(叹介)

何处遣春愁

到时呵,

怎奈得暮春时候

一片芳心万绪

恨堆积芳草满汀洲

(贴)小姐,恩慧庵距此不远。这样美景,我们不如到岸上领略一回,如何?(旦)使得。(贴)船家,停船靠岸。(丑停船靠岸介,贴扶旦上岸介,丑)梅香姐,我这几日,便候在此。(贴)有劳了。(丑摇船下介,贴、旦行介,旦)梅香,这一径行来呵

【尾声】醉东风

浓于酒

落花飞絮总相留

没个知音同赏游

(贴)枝头添翠莺先觉,叶底销红蝶未知。

(旦)间关几许伤怀处,悒悒柔情不自持。

我的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