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格律中的基本概念

南北曲

目录

[]南吕宫过曲

首先来看曲牌前缀“南南吕宫过曲”中各要素的含义。这一前缀含有三部分:南、南吕宫、过曲。

昆曲分南曲、北曲,以南曲为主,这里的第一个字“南”即是南曲的简称,如果曲牌属于北曲,则用“北”字,如【梁州第七】就属于【北南吕宫】。

吴梅先生在《顾曲麈谈》[1]中谈到南北曲时,将其直观差异描述为“北主刚劲,南主柔媚;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很好地概括了南北曲在风格、平均速度、劲头儿味道等方面的差别。这些差异,其实与南北曲的历史源流有关。

南曲
南曲继承自南戏。南戏,又名戏文、南词,起源并盛行于宋,起初流行于南方,后遍布全国。明朝初年南戏有四大声腔: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到了嘉靖年间,昆山腔经魏良辅等人改良成为“水磨调”,至此“昆曲”诞生。后代昆曲虽然屡有变动,但骨架始终未变。

故南曲承袭了南戏的特点:使用五声音阶,上尺工六五,没有乙、凡二音(即简谱12356,没有47二音);排场十分自由,曲子可由角色独唱、合唱、分唱。

北曲
与南曲相对的北曲,来自杂剧。杂剧起源于金,盛行于元,以北方大都(即北京)为中心,影响广泛。

相对地,北曲的特点是使用七声音阶,上尺工凡六五乙(即简谱1234567),一套[2]曲子一般由同一人独唱到底。

因为南北曲来自于不同的系统,它们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我们会在后来的介绍中陆续提及。

 

[1]吴梅撰;江巨荣导读. 顾曲麈谈中国戏曲概论.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2]单曲论支,多曲论套,套曲相关的问题后面会有叙述。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