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结束了,现在坐在学校的图书馆,写完这篇就该开始做作业了。话说。。。那个。。。。。我作业是什么来着?。。。。。。
今天是龙凤呈祥,前半场看的很HI,然后就急转直下,孙尚香别吴国太那场睡着了,张建国再次出场的鲁肃也未能挽救颓势。
来的人很多,本来想要开演前和向花间夫妇流窜,未果,只有我一人流窜成功,且下半场又被赶出来了,于是坐在布衣王二旁边。
对何威无感,对赵云无感,第一场总体就是无感。
很喜欢张建国的乔玄,虽然一直很喜欢劝千岁和夸将,但是乔玄的人物定位其实一直没理顺,现在终于弄明白了:怹老人家跟吴国太类似于麻友,是个可爱的老头而非政治家。只是称为“相爷”很误导人,实际我觉得他就是个没实权的散官。
乔福的白口我一直就没弄明白,这次的白口是四川味儿好像。
吴国太一上场我立时觉得这就是《天书奇谭》里的老狐狸……声音还挺不错,引子有卖弄之嫌,演起来摇头晃脑的,令人生厌。甘露寺一场戴的什么盔头,反正我看着闹挺。与张、邓二人配起来差了一大块,且不如刘备中规中矩。
俩太监又来了,不过这次是俊扮,因为单靖后面还要赶个中军,BTW那是丑角味儿的中军。
邓沐玮今天声音终于出来了,可惜孙权唱不多。我也不知道是不同人物发音方法不同还是怎么啊,反正这三天花脸我没听爽,灰常不爽。
劝千岁我感觉节奏比马派慢,腔也多,没录上,本来没打算录,所以想录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后面把夸将一段念白录了。
我前面两个人是懂戏的,听他们说上一场下场不该用唢呐,椅子位置不对什么的,不过我觉得这些细节在美国真的就是苛求了,这地方凑一台龙套也不容易,张建国乔玄一下场两个人就走了,我一想还真是该走,后面没什么可看的了。
洞房一段继续无感,高红梅小蜜蜂声音开太大了,中场时向花间夫妇一致认为高红梅扮相像沈昳丽,我后来一看还真是,有那么几个角度,特像。我们一致认为高红梅按照武旦来要求是很不错的。
中场时流窜到布衣王二旁边。戏不HI,角度也不好,后面就开始各种无感,总觉得生旦的明黄褶子花纹应该搭配,何威和高红梅的反正是不搭。这个角度是个将近一百五十度的斜角,能看到大灯和下场的侧幕条,正在音响下方,音响效果也不好,回声很重(因为小蜜蜂开太大了?),于是这个角度变成了一个很梦幻的角度,总是令人非常恍惚,仿佛在做一场春秋大梦。
鲁肃一声且慢把我叫醒,急忙问王二是谁,她说是张建国,我于是清醒了一阵。鲁肃也没能挽救颓势,原因在于这个人物的合理性,这也是我每次看鲁肃都在思考的问题(日记中显示我从四年前就开始怀疑了),这个人不像是东吴的大夫,倒像是西蜀的内奸,诸葛亮还没气周瑜,他倒先把周瑜气个半死。不论演员的表演多么精湛,只要这个合理性的问题不解决,必然是感动不到我的。
周瑜。。小嗓不剩多少,大嗓还远没程敏好听,如果要让我在二者中间选一个听,我选程敏。我知道京剧好的小生很难得,可是谁让我有小生情结呢。
赵云后面气力好像不是很足了?要不就是我看累了。
张飞。。。是不是就是上次那个把“大花唱成三花”的司马懿啊?我听声音像,咳咳,厚道点,大家都不容易,算了~~~
扮演吕范、诸葛亮的女老生扮相很赞,声音也不错,可惜没表情。
周瑜帐下四将掉枪一次,刘备忘词一次。
总体来说,这三天的戏总是觉得HI不起来,今天张建国的乔玄确实挺HI,可是那是因为这就是个热闹的戏。我印象最深的一次看戏看HI了就是去年十月十号乐漪萍老师的《慈悲愿·认子》,那是真真切切的把冷戏看HI了,那种感觉不是说看热闹的戏很HI能比拟的。
昆曲社的戏看多了,对于小蜜蜂很反感,我就不继续吐槽了;对于不准时开始很反感;不习惯唱的过程中鼓掌,并且认为好的戏不应该有让观众在进行过程中鼓掌的空当(一唱段结束鼓掌不算);不习惯台上那么多人,哈哈哈~~~
最后吐槽,上半场坐我旁边的是一对母女,俩人隔着我说话,看得出来并不是戏迷,从谈话内容判断似乎是家里亲戚今天在台上跑龙套。我跟那女儿说你们要说话的话我们换一下位子怎么样?丫的居然瞪我,说你那么紧张干什么,我擦!不识好人心的玩意!我后来身子前探压根就不给她们说话的机会。中场的时候我要出去,那老梆子居然连腿都不挪一下,我是把前面的椅子搬开了才出去的。丫的祝你们全家天天晚上吃四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