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纵观全局,这一齣是故事真正的开端,第二齣略铺垫生角性格(后面展开),第三齣给旦角制造机会,第四齣展现旦角性格,到了这一齣,第一个冲突出现,生旦相遇,只是此时二人并没有什么一见钟情,不过如果身临其境,旦角对生角一定是有一种很特别的感情的,不是爱情罢了。
在我的另一个梦中,不是遇险,而是梦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很忐忑,但是有人很和气的与我搭话,我对那人的感觉就很奇特,似乎就是一种依赖吧,说不大好。虽然梦记不清了,但是梦里的感觉很清晰,所以我想灵玉对白恂英应该也是类似的感觉,不过我在剧本里并没表现,因为我实在说不出这是什么感觉,也许只是想多说两句话。
这一齣的故事很老套,英雄救美,用的是《春草闯堂》模式。正是由于开端落了俗套,我才把后面的故事弄得这么复杂。
这里生角的塑造受了京剧很大影响。昆曲里少有武小生,有的好像也就是领子生,吕布和周瑜。京剧则是各式各样的武小生都有(我喜欢小生,尤爱武小生),这一齣的生角,在我的想象中就是《谢瑶环》中的袁行健(我极喜欢袁行健。。。)。而我之所以强调“这里”、“这一齣”,就是因为后面很长一段剧情中,生角的武小生特质并不明显,预计生角共参与十三齣,有两齣开打,一齣舞剑,其余各处虽然表面是武小生,其实心理比文小生还要细腻(我女的写男的,他本身又这么纠结,没办法)。
联套/曲牌
两支【鲍子令】,我自忖用在此处很适合,粗曲嘛,众唱也可,丑副干念也可,此齣以推动情节发展为主,用两只粗曲应个景罢了。粗曲的平仄应该很宽,但曲谱都没什么标注,我估计按照主腔的说法,可能七字句前四字除了板位都平仄不拘,也没什么大问题。当然,写的时候总是不敢放开,所以是严格按照《康熙曲谱》填的。
用韵
纤廉
都说闭口韵字不好用,我一直不信,尤其这个纤廉韵,很多字都很入诗,第二齣用过天田,就一直憋着用一次闭口韵,这一齣就两支曲子,于是用了一次。用完的感想就是:真不好用啊,不怪前人都这么说。进而我也对洪昇彻底折服:《长生殿·闻乐》共九支曲子(包括引子尾声),全用纤廉韵,且词句都很耐品。
听人说严格的清曲还是讲究闭口字的,但我从来没听到过(没认为听到过),不过既然有这说法,那就还是分开用吧。(我记得大水这么说过,要不就是卧竹轩主说的,或者俩人都说过。。。聊天记录早找不到了。。。)
曲文
第一支曲子很满意,不俗不雅。再改的话也就是微调,不会大动干戈。
第二支曲子很不满意。感觉是第一支把耐心和文思都消磨没了,第二支很多句就是在凑数。第二支我的设想是由副角干念,既然要干念,文字就该足够流畅和口语化,显然,这两个我哪个也没做到,在文字表意上就牵强得很。不过貌似后三句还行,主要是前两句,那两个短句不好处理。
上下场诗
副角上场的那四句根本不叫诗了,就是四句顺口溜,问题和念白差不多。
下场诗虽然很白话,但是有律,因为那段时间没律压不出韵来(还有一段时间没韵写不出东西来)。下场诗四句应该不会怎么改动了。
念白
这一齣靠念白来推动故事发展,很急促的事情,我又没什么文采好卖弄,多用曲子就没劲了。
副角的塑造是个大问题,我似乎放不开写,所以把副角写得根本就不邪恶,这个问题我也是十分无奈,想想我曾经把【字字双】写成很婉约的相思词,这事也就不足为奇了。记得那次给绵羊看,绵羊的评价就是:这个人很正经啊。不过我实在不知道怎么能把这人写得更加不正经一点。
副角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白口去考虑副角。我昆丑看的不多,所以一写起来,自然而然就跑到京丑去了,时而又在京昆之间打转,所以副角这段念白,有时候用京剧的京白念比较顺,有时候用昆曲的京白念比较顺。这个问题还是暂时搁着,等我多看些戏的,就像汪芒兄说的,掌握语色。
另外,副角说什么得配秦晋那几句,是从成语词典的例句里看来的,似乎引的是《李自成》?记不清了。
白恂英救了灵玉和梅香之后,灵玉言行也算出格:怎么能直接与陌生男子(也许白此时对灵玉来说已经不是陌生男子了)搭话并要求同行呢?我也想过改一改,可是转念一想,这毕竟是特殊情况啊,矜持也不是这么个矜持法,嫂溺叔援,权也。灵玉决断一些,倒还显得大方。恂英有个犹豫,但是侠义气概,管不得许多。
另外有一个漏洞,旦贴两个人没回家,而是继续去了恩慧庵,我想想怎么弥补。
其他
还是副角,上一齣艄婆用了丑,按传奇体例,这齣就不应该再用丑了,那时正好看到华传浩的《我演昆丑》,说到丑副区别(《谈昆剧丑副两角的区别》),所以这一齣用了副(应写为付?不确定,求解)。
如果说这戏把副角写得太正经了,那有一个地方一定是不正经的——名字。吴福,常见姓配上常用名,加上谐音,多不正经啊~
另,顺便说一句,王传淞的《丑中美:王传淞谈艺录》全是苏州土语,看不懂T_T
- (2010-04-17 06:05:36)
- (2010-04-17 05:52:15)
- (2010-04-02 09: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