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感谢大水。然后我要说,前五齣都是高二的文字,从这一齣开始,是高考之后的文字,我觉得呢,明显比前面通顺多了。
故事
这个道人(城隍)是整个戏的关键,是他在推进故事的发展,也是他的种种失误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但是不能怪他,他没做任何坏事,只是一些事情的发生不在他的掌控之中。
这个人物的塑造对我来说是一大挑战,这里先不说,以后再说。
引子
用了【行香子】前三句。这种只用三句的引子,好像属于什么曲牌都不重要啊,印象里就那一种唱法。
联套/曲牌
用了两支【渔灯儿】。当时不知道是什么促使我用了这两支曲牌,现在心里没底。《南北词简谱》说:“此曲皆以六曲联为一套(按:【渔灯儿】、【锦渔灯】、【锦上花】、【锦前拍】、【锦中拍】、【锦后拍】),实创于李日华《西厢·听琴》。其后惟许自昌之《水浒·情勾》,亦委婉可听。……此曲例用二支居首。”我这用了两支就没下梢了,也不知道行不行,有机会问问的。
用这两只曲牌的时候还没拿到《南北词简谱》,《康熙曲谱》里恰好没有这支曲子,于是我按照《长生殿·闻乐》的平仄填的,衬字是大概估计了一下。刚写完就拿到了《南北词简谱》,但是没有板眼,所以衬字还是估计的(我比较懒,没按照《集成曲谱》标板位)。
还有一个问题:第三句,《长生殿·闻乐》第一支为“悄没个宫娥报,轻来画檐,”,【前腔】为“则俺的名在瑶宫月殿签”;《南北词简谱》引《西厢记·听琴》为“莫不是铁马在檐前骤晚风”;《六十种曲》《西厢记·琴心写恨》为“莫不是铁马在檐前骤风”,【前腔】为“莫不是牙尺剪刀声相送”;《集成曲谱》《水浒记·活捉》为“莫不是红拂私携在越府奔”,《六十种曲》《水浒记·冥感》为“莫不是携紅拂越府私奔”。断句出现了两种:三四、四三。《六十种曲》《西厢记·琴心写恨》、《长生殿·闻乐》则为第一支用三四,【前腔】用四三。《南北词简谱》却并没有说前腔与本调不同。于是我很纠结,最终用了两支断句全按《南北词简谱》(平仄好像没对照过,不记得了)。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曲子让末来唱,不知道曲情是不是合适。
曲文
【渔灯儿】前三句好像一般都要排比。
除了这一点之外,我还比较满意,就是我前面说过的,比以前通顺多了。这一齣总体来说是个过场,稍稍铺垫一下,更主要的是要把上一齣和下一齣分割开来(这绝不是一句废话。。。)。
上下场诗
上场诗是自己写的,有律,跟上一齣下场诗一块写的,有律的原因也一样。
下场诗是各处抄的,没律。
这种过场的上下场诗在我的理解应该是更接近顺口溜,真写成诗了,用念白的方式一念,根本就没有效果,还不如弄得像顺口溜似的,把事情说明白了。
这两首诗到现在为止都还没有想换的冲动。
念白
问题同前一齣,因为语色掌握不好,我对于老生的概念几乎完全停留于京剧,至于具体停留在哪派,不好说,估计是余杨马其中一家。所以我需要做的,就是多看戏。
其他
末,没有名字,因为听大水说城隍是像县令一样,轮值的,同样听了大水的建议,干脆就说是城隍,也不说是谁。
- (2010-04-18 10:25:28)
第六齣 道谶
【南中吕宫引子】【行香子】(末上)人世苍茫
最苦情肠
引仙人改扮乔装
远望青山数峰遥,贻误时机五内焦。行来暗自思巧计,不信天数竟难逃。贫道本地城隍是也,为着世间,将出一段孽缘,扮作道士模样,寻访此二人。(叹介)是贫到晚到一步,竟教他们相遇了。想他二人,皆是至情至性,且容貌相当,才德匹配,只是……唉!
【南小石调过曲】【渔灯儿】任芒鞋踏高低疾走奔忙
无心看碧草斜阳
路途迷失少审详
作孽呀!
造化弄二人相撞
欲分离要煞费周章
想那女孩儿呵
【前腔】意玲珑蕙质兰芳
玉容貌锦绣心肠
不忍伊家葬北邙
纵是俺仙家无状
又岂能少根源便拆散鸳鸯
呀,看天色不早,此处有一道观,贫道不免借宿一晚,待明日天明,再作道理。
林泉鹤鸣松径中,斜阳留照有馀红。
莫遣儿童触琼粉,世间无物似情浓。
- (2010-04-18 10:33:10)